博物馆里的黄金文物的类别研究
纵览博物馆里万千的黄金文物,大体可以按照年代、用途、工艺几个维度进归类。关于年代归类,本文第三部分中国黄金文化发展历史中所论述的其实就是一种归类,就此不再做进一步赘述。关于工艺的维度,伴随黄金文化的发展和时代的推进,单个黄金文物的制作工艺不再局限于初期的捶鍱、铸造,而是多种工艺相结合的复合体,这在唐宋明清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单纯用工艺归类,难免会产生交叉重合。为此本文选择根据用途进行归类研究。
以金为饰,是古人对黄金最早的应用。也是黄金文物中类别最多的一种。金饰,广义上分为身饰和器饰。所谓身饰,就是指在人身上佩戴的黄金饰物。最为大众所知的就是钗、簪、耳环、耳坠、戒指、手镯、臂钏、项饰这类,在各大博物馆均有收藏,其中以故宫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的藏品为代表。还有一类就是冠饰,既有古代后妃的凤冠,也有王公侯爵的发冠,比如南京明代将军墓地出土的金束发冠、明万历皇帝的金善翼冠。 腰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类,从风格简约金带钩、到镶金嵌宝的金带饰,成套出现的金銙带,都让黄金的高贵发挥到了极致。
身饰最后一类就是装饰坠挂衣物上的,小一点的比如金饰件、金纽扣,稍大一点当属金香囊、金佩坠。再说器饰一类,这是黄金早期进入人类社会的另一种形式,作为器物上的装饰、贴附物,有的起到装饰作用,比如甘肃省博物馆的大堡子山秦墓出土的金饰片可能是装饰在棺椁上的;车饰,河北博物院战国中山国墓出土大量鎏金车饰件和纯金的车饰件、甘肃张家川马家塬西戎贵族墓地精湛的鋄金银工艺的车马饰。另外铜镜、兵器中也有不少采用鎏金、贴金、错金、金银平脱工艺进行装饰的。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院的四鸾衔绶金银平脱镜、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的金柄铁剑。还有一种极为特殊的就是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面青铜人,黄金贴敷在青铜人面上,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出现。
錾金为器,各类精美的金器是黄金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类别,让人得以通过它们来窥探古代王侯贵族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其中包括金舟、盏、杯、盘、盆、盒等。制作工艺从最初的铸造、锤牒、到錾刻、镶嵌等多种工艺相结合。在中国金器中最具代表性有湖北省博物馆的战国曾侯乙金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在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鸳鸯莲瓣纹金碗、故宫博物院的清金瓯永固杯。
铸金为币,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和重要的储藏手段。充当货币或财富手段的黄金文物在博物馆中也时常能遇到。比如郢爰、金条、金锭、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叶子。至于说金币,反而不多见,这和中国古代货币制度不无关联。博物馆里金币,要么作为赏钱,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金开元通宝,要么作为祭祀用,比如山西博物院的淳化元宝,是宋太宗拜谒五台山时使用的。还有一种是作为冥币出现的,在辽宁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均能看到类似的文物。
拜金为印,金印是黄金文物中最具有史料意义的一类。各类汉代的归义候金印见证了大汉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交往与管理控制,以及汉族王侯的身份标识。相对其他黄金文物,金印存在较大的断代,以汉代最多,唐宋的金印基本不得见,明清的金印也是屈指可数。
佛镀金身,各种纯金、镀金工艺的宗教题材黄金文物也是很多的。这其中有各种塑像、法器、贡品、祭祀品等。有名的文物如青海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铜鎏金菩萨像、云南省博物馆的银鎏金镶珠金翅鸟、故宫博物院的金发塔、南京博物馆的金坛城、河南博物院的武则天金简、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赤金走龙等。
最后一类黄金文物,应该属于杂项类。这里面包含了比如香炉、兵器、马具、钟表、金面具及摆件。这些都是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区域特征或使用人群的文物。比如故宫博物院的万年累丝如意,鎏金钟表、河北博物院的错金银博山炉、云南省博物馆的金剑鞘饰、内蒙古博物院的卧鹿纹金鞍饰、四川金沙遗址的金面具、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金权杖等。
参考文献:
1、《金色江南——江苏古代金银器》 江苏美术出版社
2、《金色记忆——中国出土14世纪前金器特展》 四川人民出版社
3、《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金银器) 开明出版社
4、《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文物出版社
5、《平山郁夫的丝绸艺术世界》 三秦出版社
6、《黄金为尚》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7、《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 文物出版社
8、《唐风吹拂撒马尔罕》 漓江出版社
9、《中国黄金发展史》 中国大地出版社
10、《古代金银器》 文物出版社
11、《奢华之色——宋元时期金银首饰研究》 中华书局
12、《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故宫出版社
13、《金银曜烁,美熠四方——京冀晋豫陕五省市金银器展》 北京时代文化数据









